生命足跡:表達藝術治療及預設醫療指示工作坊,為配合預設醫療指示(AMD)的立法及推廣,同行 Alongside 推出一連串公眾教育活動,透過講座、工作坊及峰會等多元形式,讓不同背景的大眾了解新法例的內容及其對醫療自主的深遠意義,推動每個人都能以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

《哀傷同行・音樂自主》:用音樂擁抱哀傷

徐子健醫生|同行 Alongside 共同創辦人
02/07/2025

從小到大,我們都習慣了經歷失去:我們的童年玩伴、每晚陪伴我們入睡的「毛公仔」、因年月淡然而逝的友情、我們心愛的寵物,長大後失去養育我們的父母、甚至是我們一生的摯愛。失去為我們刻下成長的印記,如何處理因失去而來的哀傷則是我們共同的人生課題。

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同樣地,每一次失去、因失去而帶來的哀傷也是獨特的。沒有某個誰,可以完全理解另一個誰面對的哀痛;也沒有某個誰,能夠評價他人的哀傷,哪種比較廉價,哪種較為沉重。有些失去我們較能共鳴共情,但某些哀傷卻未必被世俗認可,甚至連當事人亦會自我否定,害怕被批判,害怕被忽視,害怕不被了解,又或者根本不懂得怎樣用言語表達,只能藏在心底深處。我們都習慣了用時間為自己療傷,卻留下一個永不能痊癒的傷口。

 

即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哀傷,但我們可以成為大家的旅伴,同行這段旅程,而音樂就是讓我們找到共通點的媒介。

 

從事音樂與小朋友腦部發展研究的 Dr Eric指出聽覺是我們最早發育的感官,早在娘胎時我們已能接收到聲音;幾個月的嬰孩便能夠感受拍子與旋律,一歲便能分辨一首歌是開心還是不開心:聽到傷感的音樂會喊,聽到開心的旋律自然地笑。這種對音樂的觸覺是我們每個人的天賦,比語言發展得更早。旋律與節奏自然地會牽動著我們的情緒,不同的和弦緊扣著我們的潛意識;因此當我們聽到某些旋律會觸動了刻意隱藏在心底的情感,不自覺地流下淚,正是潛藏在我們大腦的基因作祟,讓音樂成為了宣洩情緒的最佳窗口。

 

對創作歌手 Ryan 來說,音樂創作是他抒發情感的最好方式。人生無常,很多事都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但音樂卻總能讓他真實地傳遞自己的感受、與聽眾分享最真實的自己。不同的人聽同一首歌,結合自身的經歷與文化背景,加上演出者的情感與演繹,會產生出不同的感受、勾起不同的回憶; 每一次演出,透過空氣中的共鳴共振,音樂成為了音樂人與聽眾間真誠地交流的媒介。

 

這裡沒有對與錯,只有自己最真誠的感受。

 

兩年前,我們創立了「同行 Alongside」,為每個人賦予「終生自主」的權利。我們不能避免老、病、死,讓逝者有尊嚴地離去的同時,如何讓經歷失去的生者好好面對、處理哀傷同樣是我們重要的課題。因此我們用音樂會的方式為同行 Alongside 兩週年寫下註腳,以「哀傷同行・音樂自主」為題,邀請了不同的音樂人,用他們的音樂,透過真實的故事,讓我們好好記住每一個故事,每一段經歷,一同哀傷同行。

 

在這裏,沒有人會論斷你的傷痛合不合理, 因為我們相信人是多元的,同樣哀傷也是多元的。所有人都可以來到這裡,分享自己的故事,豐富這晚的情感,渡過一個療癒的晚上。 

 

多元的人生、多元的故事、多元的傷痛、多元的音樂,

 

哀傷中,我們同行。

 

音樂中,我們尋回人生的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