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掌控自己的自主權 當我們健康時,可以自由決定生活的每個細節。然而,人生無常,當我們無法再表達意願,甚至失去意識時,這份自主是否仍能被尊重?無論是財務安排、醫療決策,乃至身後事的規劃,都是人生至關重要的選擇。透過提前規劃,我們能確保自己的意願不因意外或疾病而被忽視,確保人生每個重要決定仍然掌握在自己手中。透過完整的自主規劃,每個人都能確保自己的選擇得到尊重,不讓決定權落入他人手中。及早規劃對於LGBTQ+ 群體尤其重要,他們缺乏法律保障的婚姻關係、普遍缺乏子女作為直系繼承人、甚至面對內在及社會歧視,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個人意願的執行。因此,對於 LGBTQ+ 群體而言,生前規劃不僅是選擇,更是確保自身權益與尊嚴的重要一步。 第一步: 持久授權書 (Enduring Power of Attorney, EPA) 當你仍然健在,卻失去處理財務的能力時 若我們患上腦退化症、中風、因意外腦創傷、認知障礙症等均會喪失精神行為能力,不能再處理和管理財產,但我們的家人或另一半均無權處理或使用我們的財產,不論是你的醫藥費、正在償還的物業按揭還是心愛的寵物的洗費都需由親友墊支,造成沉重的經濟壓力。但早作準備、按法律要求簽訂及註冊的持久授權書可確保授權人即使在喪失精神行為能力時,仍有人可代為管理其個人財產,既可保障經濟上依靠授權人的家庭成員或伴侶,甚至是寵物的生活水平;亦可保障自身權益,例如指明受權人可動用其財產支付自己的醫療費用,又或是聘請看護等,以至償還自己的按揭貸款,避免銀行因貸款出現結欠而主動要求授權人償還欠款 (call loan)。 第二步: 預設醫療指示 (Advance Medical Directive, AMD) 當失去精神能力作出醫療決定並患上不可逆轉的病況時 現代醫療強調個人自主權,在患者清醒時,任何醫療決定都必須尊重患者的意願。但一旦意外、昏迷或疾病等原因失去精神行為能力時,醫護人員無法確定其真實意願,只能從專業角度以患者的最佳利益作出判斷。通常情況下,醫生會諮詢家屬的意見制定醫療方案,但患者如何走人生最後一段路的真正想法或意願未必與其家屬或醫護一致,你希望瀟灑離去,但家人或因不捨不多作挽留。透過預設醫療指示,任何人都可以在擁有精神能力時明確記錄個人「維持生命治療」的選擇,確保即使在無法表達意願的情況下,醫療決定仍符合患者的意願,避免不必要的痛苦或治療,也避免家人間不必要的衝突與困擾,同時免去親友作沉重決定的心理負擔。 第三步: 身後事規劃 (Funeral Planning) 當死亡來臨時 身後事不僅是儀式,更是個人尊嚴與價值觀的最後體現。有人希望遵循特定的宗教儀式,也有人希望以簡單、環保或無宗教的方式悼念自己,在喪禮上穿甚麼衣服、播哪首歌,見哪些人,甚至有人希望以特別的方式與摯愛告別。喪禮並非只是行禮如儀,是為一段生命旅程劃上完整句號。無論如何,身後事的規劃都是體現終生自主的重要一步。然而,若沒有事先規劃,這些選擇可能無法實現。而對生者來說,面對親人的離世本已艱難,要在短時間內作出各種安排,更可能帶來壓力與不安。即使他們深知逝者的部分心願,卻仍可能因細節上的不確定而猶豫,擔心是否真正符合逝者的意願,甚至可能因意見不合而產生矛盾。透過身後事規劃,我們可以清楚記錄個人對身後事的安排,確保告別的方式符合自己的選擇和性別認同,也能讓摯愛無憾地送別,並專注於悼念與喪慟。 第四步: 遺囑 (Will) 生命與價值的延續 遺囑不僅能清晰指示遺產的分配,更可透過指定信任的人為遺囑執行人,確保財產分配及喪葬等身後事安排均能依照自己的意願執行。生命雖然終結,但能透過遺囑延續愛與價值的傳承。遺囑並非是「有錢人」的法律工具,因為若生前沒有訂立遺囑,遺產將會依據《無遺囑者遺產條例》訂下的方法分配,未必合適每個人的意願或家庭狀況,如你的好友比你的家人更適合照顧你的愛犬,唯有靠遺囑才能作出有效的遺產分配。 終生自主 「終生自主」對LGBTQ+的重要性 對於LGBTQ+群體來說,生前規劃尤其關鍵。香港法律至今尚未承認同性婚姻,即使同性伴侶能選擇跨國結婚,海外婚姻地位在香港的法律保障仍有限,更遑論海外婚姻門檻較高。非婚同性伴侶在法律上沒有遺產的繼承權,也無權處理伴侶的身後事;如兩人並非同住,也難以在伴侶失去精神行為能力時為伴侶申請委任產業受託監管人。 除了法律上的不認可,性/別小眾的家庭關係複雜性也可能帶來額外挑戰,不少性/別小眾與家人關係疏離,家人甚至不知曉他們的伴侶存在,伴侶的意願因此很有可能被排除在外。這種現象在現實中時有發生,讓伴侶在承受悲痛之餘,還要面對社會的不公與孤立。透過《終生自主四部曲》,性/別小眾可以確保伴侶或信任的人有法律權利在艱難時刻實現自己的決定,避免法律上的不確定性帶來額外障礙。 查詢詳情 如對我們的服務有任何疑問,可隨時聯絡我們 聯絡我們